異位性皮膚炎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癢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但除了皮膚很癢,患者皮膚亦可能會紅腫、有水泡及結痂。皮膚亦比一般膚質較為乾燥;長期患者的皮膚會變厚及膚色加深。患處會因患者不斷搔抓而破裂,滲出液體,嚴重的話可引起細菌感染,出現流膿現象。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5%,約30%的病患於1歲~5歲時發病,約有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症狀可持續數年到十數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獲得控制下,隨著年紀的增長有半數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轉而痊癒。
異位性皮膚炎病因
雖然至今醫療科學尚無法得知發病機制,但經由多數的臨床研究發現數項確定因素:
●皮膚角質層功能失常,導致皮膚內水分大量喪失,並使過敏原及化學物質穿透皮膚,造成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皮膚脂質變異,使脂質量不足且稀薄,進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劑神經醯胺大幅減少,皮膚變的脆弱、乾燥且併發某些發炎症狀
●目前已經找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基因是微絲蛋白或與角質細胞分化有關的基因突變或缺失所造成,導致皮膚障壁功能受損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
臨床上,通常會藉由視診,判斷患者是否亦為異位性體質:
●四肢屈側的皮膚炎
●手部產生溼疹
●眼睛周圍產生溼疹
●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產生慢性皮膚炎
●任何面積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頭、手掌、腳背、內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
1.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因此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耐心配合,配合醫師的治療;一般投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及止癢的抗組織胺藥口服藥,若有感染問題則併用抗生素,而極少數急性嚴重發作則可以口服的類固醇快速改善症狀,但副作用大,因此須由醫師判斷後使用。
2. 嚴重反覆發作的孩子,則建議做進一步的『特異性IgE抗體、過敏性皮膚測試(針刺檢查)、貼布試驗』等檢驗,可提早找出過敏原以作為預防。
3. 提高肌膚保濕功能與屏護力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的首要步驟,患者不可輕忽。
4. 目前新一代治療藥物主成分Tacrolimus,可選擇性的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的功能,而改變發炎細胞的表面抗原,但並不會影響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顯降低副作用,效果較目前一線藥物類固醇藥膏緩慢,投藥初期會有輕微灼熱、刺癢感,短時間即會消失,且若投藥量控制得宜即無全身性副作用,但此成分禁止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灶[,同時使用期間需避免日曬或紫外線照射。
5. 母親於懷孕、哺乳時或直接給孩子補充益生菌(如:LGG菌、副乾酪乳桿菌等),可預防及降低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機率。
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或防止惡化?
口服抗組織胺、抗生素、類固醇或者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或局部免疫性藥膏,可得到立即性的改善與治療,但由於藥物皆有其副作用,因此需由醫師診斷後才可用藥。
異位性皮膚炎如何保養?
●避免會刺激皮膚的任何接觸,如:保持乾淨的指甲、避免過度沐浴或清潔,少用肥皂及清潔劑,避免皮膚更乾燥。穿著棉質的衣服,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少用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氣味物質。
●避免溫差過大,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對冷、熱或周圍氣溫的改變很敏感,溫差變化過大容易使病情惡化。
●較常引起過敏的食物如奶、蛋、魚、小麥、花生、大豆等,可嚐試避免食用數週至病情改善。
如何區分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
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異同,二者早期的表現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特別是如果患部只限於臉及皺褶處,而頭皮及色尿布區都沒有出現異樣時。一般來說,脂漏性皮膚炎發生於出生不久後,四個月大時會慢慢好轉,而異位性皮膚炎是在四個月後才慢慢表現出來:不過四個月也只是一個概略的分界,有些難區分的病例需後續的追蹤才能分出來。
在患部也能做一個區別,不同於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油脂分泌多處(如:頭皮、臉)、皺褶、包尿布處,嬰兒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於手臂伸側、小腿前側。
區別二者的重要性在於預後的不同及平時保養的差異。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隨著年紀漸長,至四個月後,此病便不再發作了,且小時候有脂漏性皮膚炎並不代表長大成年後也會得到。
可是異位性皮膚炎比較麻煩,代表小朋友的體質比較是過敏體質。往往到青春期以後才會好轉(百分之九十五到九歲會改善),病患常見同時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氣喘。
江醫師會不定期更新保養資訊喔!
瞧瞧部落格的保養教學,可以更懂得如何保持體態喔!!
也歡迎到超仁粉絲專頁按個讚給我們鼓勵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