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敏是由於體內抗體和外來的過敏原結合起來,形成所謂的「免疫複合體」,在體內流竄造成過度發炎的狀態,但你知道過敏又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嗎?

過敏是身體過度發炎的狀態,與自律神經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分成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 性 過 敏 

一接觸到過敏原就立即出現過敏症狀,如腹痛、腹瀉、噁心、皮膚搔癢、濕疹、呼吸困難、鼻塞、頭暈、嘴唇、臉、喉嚨和舌頭腫脹、甚至休克等。過敏來源不只是食材,塵螨、霾害、化學物質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慢 性 過 敏 

通常食材較容易出現慢性過敏反應,若在食入24-72小時後,產生腸胃不適、頭痛、暈眩、常感冒、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疲勞、失眠、憂鬱、焦慮、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症狀,即是慢性過敏。然而,慢性過敏原較不易察覺,也常被歸咎於壓力過大而致。

一般人常說的「過敏」,其實是很籠統的稱呼。過敏會因發生部位的不同,以及症狀的差異,在臨床上,有不同的病名。例如:過敏經常會發生在腸胃道、皮膚、鼻子、眼睛,以及肺臟這些器官。如果發生在皮膚,就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濕疹、牛皮癬;發生在鼻子的就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發生在眼睛的是過敏性結膜炎;發生在耳朵,就是過敏性中耳炎;發生在肺臟的是氣喘。至於腸胃道的過敏,則是食物過敏,會引起腸胃不適的種種症狀(如:腹脹、腹痛、腹瀉、便秘)。

這些症狀有可能在吃下該食物的當下立刻發生(屬於急性過敏),也有可能延遲了二三天之久才發生(屬於慢性過敏)。

 台灣人最容易對哪些食物過敏?

通常會對哪些食物過敏,可能和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基因遺傳有關,而且每個人的狀況和嚴重程度也都不相同。曾有學者研究,亞洲人對乳製品的過敏最嚴重。其實,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檢驗單位的統計發現,乳製品都是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的第一名。

未命名  

 如何診斷過敏原 

身體產生慢性過敏時,體內也不是完全沒有調節機制,如身體為適應這些食物,壓抑型T細胞白血球(Suppressor T cell)會跑出來,把過敏反應壓制住。但體質不好,健康始終也是時好時壞,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有慢性食物過敏,卻不清楚過敏原在哪裡。

目前正規的檢查過敏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抽血檢驗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E,另一種是做皮膚過敏原測試,做法是在皮膚上扎一點過敏原進去,觀察是否會有紅腫過敏反應。這兩種方式都是藉由檢驗體內是否有某種過敏原的IgE來判斷,準確率都很高,不過真要比較起來,抽血是比較間接的方式,因為抽血只是偵測血清IgE的濃度,而皮膚檢測是讓過敏原直接接觸皮膚,跟皮膚的肥大細胞(mast cell)起反應,如果過敏,就會起腫塊(像蕁麻疹)。不過此法缺點則是有過敏性休克反應(anaphylaxis)的危險,而且皮膚過敏原測試每次檢查的項目不能太多,不像抽血一次可驗數十種以上,所以抽血檢驗過敏原的方式較為普遍及安全。

 慢性過敏治療 

除過敏原最好的方法就是迴避引起過敏的食物、躲避引起過敏的環境,應在家進行。

比如:對於蟎蟲、粉塵過敏,就應該去除家中地毯、掛毯、毛絨玩具等可能附著這些過敏原的物品;擦洗地面和桌面時,儘量使用清水,避免使用吸塵器;牛奶蛋白過敏,除了非常果斷地更換為深度水解或胺基酸配方粉外,還不能進食任何含牛奶的食物和補充劑,更不要考慮繼續試用或換成豆奶、羊奶;雞蛋過敏就要果斷停掉雞蛋,同樣不能進食任何含雞蛋的食物;黴菌過敏,除了避免潮濕環境外,還要去除食用菌及發酵食物,包括發酵類食品。對待其他過敏的原則亦是同理。

很多人認為中斷過敏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只要從生活中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絕對可以找到過敏原。一旦找到過敏原,嚴格迴避至少6個月,情況自然會有明顯好轉。

官方帳號Line: @hlv0031i 好友人數 

江醫師會不定期更新保養資訊喔

瞧瞧部落格的保養教學,可以更懂得如何保持體態喔!!

保養教學 

也歡迎到超仁粉絲專頁按個讚給我們鼓勵鼓勵喔!

FaceBook 

 

 

 

 


arrow
arrow

    超仁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