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晚餐才吃了一大碗湯麵怎麼還不超過3小時又餓了,特別渴望吃一些甜點?罪魁禍首就是你吞進去的食物GI值都太高了。GI(Glycemic Index)就是營養學上的『升糖指數』,吃入不同的澱粉類食物,在體內引起血糖上升的反應都不同,GI值太高的食物會加速血糖的上升,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與脂肪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胰島素的波動太大,容易飢餓會更想大吃一頓。
這個觀念最早用在糖尿病的飲食,食物中的醣類、澱粉經過人體腸胃道消化吸收後,會形成血液中的榶,因此患者採取低GI值的飲食比較容易維持血糖的穩定。對於相同熱量但GI值不同的醣類,在人體的血糖變化也不同,例如一碗粥和一碗糙米飯的熱量相同時,粥吃下後不久,血糖上升速度卻大於一碗糙米飯,這是因為糙米飯GI值低的影響。
其實低GI飲食在體重控制上的角色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很多人對於低GI飲食一知半解的人會認為,只要是GI值低的食物,我就可以放心的吃到飽飽的都不會胖,其實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
低GI飲食模式其實是要在一定的食物總熱量範圍內,做好食物種類的挑選,才能發揮減肥、控制血糖及血脂肪濃度的效果。
換個角度來說,低GI飲食其實是在固定熱量飲食內,重新組合食物的品質而非食物的量。攝取低GI、總熱量高的食物,還是會發胖!
舉例來說,澱粉類食物是人類飲食中的主食,很多對於低GI飲食模式一知半解的人認為:澱粉食物的GI值多比蛋白質和高脂類食物為高,所以就盡量少吃醣類食物,多吃GI值低的蛋白質 (如肉類、雞蛋等)和油脂類食物,而忽略了每一公克的脂肪熱量高達九大卡(醣類只有四大卡)
吃進去的食物總熱量高,由於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量少,相對的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量也大幅提高,因而增加腎臟負擔,結果體重沒獲得很好的控制,身體健康反而亮起了紅燈。
飲食方式之所以糾正不易,是因為這是多年累積下來的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知道什麼是好的,但是實踐起來遇到許多障礙的原因都是難在要抵抗「多年的習慣」。只是我們一般人從「習慣」得著的好處與壞處,常不自知,因為我們處在習慣中。除非想要改變習慣,才會驚覺舊有習慣的固執難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