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生主要因皮屑芽苞菌引起,顧名思義,多發生在皮脂腺分泌旺盛處,如頭皮、眉毛四周、眼皮、鼻翼兩側、嘴邊、下巴、耳朵及耳後、胸前等。
當皮脂腺分泌過量的油脂與皮屑,便形成使皮屑芽苞菌增生的有利環境,產生的代謝物導致皮膚的發炎反應。
症狀輕微時,患部除了發紅發癢,頭上也會有較黏膩的皮屑或厚黃且發紅的結痂屑塊。發生在臉上,則有脫皮或紅疹、膿皰冒出。
小嬰兒受母親荷爾蒙影響油脂特別多,脫屑的情況會從臉、頭皮、蔓延至脖子、腋下到包尿布處。有時候整個頭皮都是黃黑色的皮屑,又被稱為「嬰兒帽」。等4~6個月後,母親留在體內的荷爾蒙逐漸消失,脂漏性皮膚炎也就跟著自然痊癒。
但成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青春期後的脂漏性皮膚炎可說是一種內因性濕疹,是特定體質狀況對皮屑芽苞菌所產生的反應,且與個人生活習慣、外在環境密切相關。熬夜、壓力大、飲食過於刺激或季節交替時特別容易發作。
這些因素通常難以輕易改變,日後當然也會一再復發甚至惡化。
總以為是敏感性肌膚
許多病患在就醫前常誤以為臉上的紅、癢或脫皮是異位性皮膚炎或化妝品所引起的過敏,但脂漏性皮膚炎常會復發,換了其他產品也會再度「過敏」。久了以後病患就自動為自己貼上「敏感性肌膚」的標籤,特地到藥妝店購買敏感膚質專用的醫學美容產品。
有些人乾脆選擇放棄,加上受夠了皮膚油膩感,連化妝水、防曬乳都不擦了。結果在太陽直接曝曬下表皮細胞受到損害,保水功能降低。皮膚對外在的防禦力減弱,變成真正的脆弱肌膚。
事實上,所謂「敏感性肌膚」的定義是指表皮生理機能天生較一般人薄弱,稍有刺激就立刻產生紅腫、刺痛感。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的人並非對特定塗抹產品過敏,依然可使用一般的化妝、保養品與面膜。
另一種門診中的常見情況則是過度滋潤。臉上的乾裂脫皮屬於皮膚發炎導致的「油性脫屑」,極端的溫度、濕度或者外在環境突然變化時都會加重情況的惡化。
但病患依照「乾燥就會脫皮」的常識判斷為肌膚塗抹更多負擔,不但無法改善問題,反而讓臉愈來愈油,導致毛孔阻塞長出許多小粉刺。
脂漏性皮膚炎建議
不可以用肥皂洗臉,也要避免酸鹼性太強的去痘或換膚等產品。
防曬工作千萬不可免。
可採分區保養方式,較油膩的T字部位不要使用太滋潤的產品。
平時可加強保濕,但嚴重時一定要先配合藥物治療將發炎情況控制住。
日常保養飲食習慣
避免辛辣油膩、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使用不含皂鹼、溫和之洗面乳(不要過度使用去油或去角質的產品)
生活作息:排除壓力源、避免不穩定情緒、規律生活、充分的睡眠、愉快的心情
保濕加強:可使用保濕乳液,減少發作及緩和症狀。最重要的是要遵照醫囑、耐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