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藥物就像刀之兩刃,優點是對於發炎等症狀的緩解具有優越效果,是現代醫學治療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及膠原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乾性角膜結膜炎等最重要的藥物,甚至因此贏得「美國仙丹」的稱號。

 不 要 擅 自 停 藥 

使用類固醇藥物最大的問題在於,病人常會擅自停藥,使原本在腎上腺皮質生合成製造的類固醇荷爾蒙量,突然下降,產生所謂的「反彈現象」,導致疾病惡化,嚴重時,還會使發炎症狀猛然復發。

也因此為了防止發生反彈現象,醫師在使用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時,都會很慎重的逐漸減低劑量,或改以作用較弱的藥物,讓身體慢慢習慣,再安全地脫離藥物。

 類固醇上癮及反彈現象的發生過程 

起初,類固醇的確達到止癢與壓制發炎反應的效果,過了一週以後,就可能開始發覺沒辦法將類固醇停下來。藥品強度越強,使用時間越久,越容易出現副作用,恢復越慢。之後,一旦停用,原先擦藥或非病灶的地方亦出現嚴重發炎反彈現象。

副作用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癢、痛、脫皮,厲害時還冒膿或流湯流水。

外用皮質類固醇可能吸收而產生全身性作用

原先的皮膚病、及原本沒有病灶、以及沒有抹類固醇的部位、都可能反彈惡化。這類擦藥擦過頭的病例到處可見,類固醇上癮的病人經常到處求醫,但常是越醫越糟糕。一般往往把停藥的反彈現象誤認為疾病惡化,以為是治療沒有效果,再換用更強的藥膏,如此惡性循環。有的患者已停藥一段時間,改用中醫治療仍會出現或輕或重之反彈現象,往往被誤以為是中藥無效或被病患指責越醫越嚴重,其實都是因為類固醇等西藥反彈所引起的。應依照醫囑,慢慢停用類固醇等西藥,讓皮膚好好休息,皮膚才有機會恢復正常。一般來說,反彈期之輕重除了跟病人用藥時間及類固醇等西藥強度有關外,病人之體質及生活習慣也有影響,

 類固醇 副作用 

灼痛、搔癢、紅疹、乾燥、毛囊炎、多毛症、粉刺狀疹、眼周發炎、口周圍皮膚炎、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傷口癒合能力不佳、皮膚色素增加、刺痛或龜裂、續發性感染、皮膚萎縮(血管浮現於表皮)、皮膚薄而脆弱

產生線紋、汗疹、毛細管擴張、紫斑、蕁麻、神經血管性水腫。

其它副作用包括:骨質疏鬆症、抑制兒童生長、月經不規則、圓月臉、庫興氏症候群、白內障、青光眼、高血壓、糖尿症狀、心臟血管系病變、胃潰瘍、肌病變、性功能障礙、手指麻木感、精神病…

 注意事項 

避免長期使用,由其是在眼部、臉部、生殖器官、肛門附近及皮膚摺皺處。

感染:皮質類固醇會掩蓋感染的跡象,且治療中可能出現新的感染。

皮質類固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而使感染容易擴散。

黴菌感染:皮質類固醇可能惡化全身性黴菌感染。

腎上腺及腦下腺功能有可能需9 個月時間才會恢復。

  類固醇戒斷症候群 需耐心治療  

出現皮膚類固醇戒斷症候群,治療時間往往長達數月,須耐心與醫師配合,逐漸減少藥量,並搭配口服藥物,例如:四環黴素、抗組織銨等。該名患者經過治療2周後症狀已減輕許多,耐心服藥3個月後,總算痊癒,成功擺脫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藥膏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是治療皮膚疾病常用的藥膏,但是如果濫用則後患無窮,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外用類固醇成癮症,使得皮膚狀況越來越糟。使用時應遵照醫師指示,切勿自行任意使用或濫用,才能達到用藥安全。

 

 

 

 

 

arrow
arrow

    超仁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