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生活緊張、飲食不當都是引發潰瘍的潛在因子,患者總是面對不吃也痛,吃也痛的煩惱,一痛起來,全身都不舒服。所以,現代人應認識消化性潰瘍,與潰瘍的檢查、治療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之道。


消化性潰瘍定義
所謂的消化性潰瘍,指的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處的黏膜,內皮層受到胃液侵蝕,造成深入組織的潰瘍,即是腸胃消化道黏膜受損,受損的情形比破皮、糜爛的程度再深一點,若發生的地點在胃部,稱為胃潰瘍,若發生在小腸前端十二指腸處,則稱為十二指腸潰瘍。

二者比較如下:

未命名    

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因素除胃酸分泌不正常外,也被證實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相關性。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病患,不論是胃潰瘍,或是十二指腸潰瘍,疼痛都是發生在腹部,位於胸部與肚臍之間,潰瘍所引起的疼痛與飲食的習慣性,已經被討論出來,最常見的症狀有腹部疼痛、心口灼熱感,有的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嘔酸水、腹脹、頭暈、體重減輕、黑色的糞便等,嚴重者嘔吐時甚至會嘔血。
胃潰瘍的患者,在進食時,或是飯後三十分鐘到三小時之間,容易感覺上腹部疼痛,吃東西並不能使症狀獲得抒解。

十二指腸潰瘍則是強烈而類似灼熱的感覺,通常是發生在進食之後的數小時,會產生腹痛,進食或吃藥均可舒緩症狀,在完全空腹的時間,如兩餐之間或夜晚,常會因沒有食物中和胃酸,而發生疼痛的情形。

其中,百分之五到二十五之間的潰瘍患者並無明顯症狀,許多病患是在排便時,發現潛伏性出血才察覺罹患潰瘍。


為什麼會引起消化性潰瘍?
許多因素都會造成消化性潰瘍,包含飲食習慣、生活形態、壓力等,而引發潰瘍的成因有:

1.黏膜抵抗力不足、胃黏膜局部缺血、黏膜上皮再生能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消化道黏膜過於薄弱,無法抵抗胃酸的侵蝕,

2.胃酸分泌不平衡,胃蛋白酵素分泌過剩,而通常引發潰瘍的原因不單純只有其中一項,多是二者交互影響,會產生加成效果。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也讓醫界更加了解破壞消化道黏膜的因子之一。以及,許多年紀大的人,需長期服用止痛或抗發炎的藥物,止痛劑、類固醇類藥物可能對胃部血液供應產生干擾或障礙,進而造成潰瘍或是減緩潰瘍的癒合,亦容易降低消化道黏膜的保護能力。

潰 瘍 的 預 防

1. 生活規律並保持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可促進潰瘍癒合並可避免復發。

2. 禁止或限制煙、酒、可樂等具刺激性的食物,因具刺激性之食物會促進胃液分泌,進而延緩潰瘍癒合的時間,同時也是潰瘍復發的潛在因子。

3. 因消化性潰瘍復發率高,千萬不可因症狀消失或減緩而自行停藥或減藥,須按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藥物。

4. 不亂服用成藥。

5.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要定時定量並細嚼慢嚥。

 

食 物 建 議 選擇

 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不同,所以攝取的食物應該依據個人的不同而加以適當的調整,並非道聽途說,不敢吃這個不敢吃那個。

1.       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宜避免食用。

2.       酸味食物:酸度較高的水果,如:鳳梨、柳丁、桔子等,建議於飯後攝食。空腹攝取如果會造成胃部不適則不宜。

3.       產氣性食物有些食物(如蕃薯、芋頭、黃豆等)容易產氣,可依個人的經驗(是否造成脹氣因而疼痛)決定是否應攝食。

4.       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甜點、糕餅、油 炸的食物;冰品類食物及汽水,常會導致胃部的不適,應留意選擇。

5.       粗纖維多的食物如穀類的麩皮、水果的皮及種子、蔬菜中的粗組織等,應細嚼慢嚥﹔如果攝取後會造成胃部不適,仍應注意。

6.       牛奶可中和胃酸, 但會增加胃酸的分泌, 如果飲用後會造成胃部不適, 則應注意

 

貼心小語:

為了預防潰瘍的復發,應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切勿自行停藥。

良好飲食習慣、適當消除壓力、專業指示用藥為預防不二法門若有腸胃不適、出現潰瘍症狀時應及早就醫

 

 

 

 

 

arrow
arrow

    超仁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